
他们勇敢而激昂,渡过鸭绿江,抛洒热血,睡在冰天雪地里,打败了野心勃勃的狼群。三位志愿军老战士回忆起抗美援朝的难忘岁月。
文字、图片 湖北日报 全媒体记者 王晓武 通讯员 包小吉 陈凯 姚莉 王万军 谢永华
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海外抗美援韩任务75周年。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
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打响首战,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 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抗击美国侵略、支援韩国,湖北日报全体记者近日走访了三位参加抗美援韩的老战士。通过口述历史,他们让我们更接近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
宋世祥今年92岁。出生日期:1933 年 4 月。进入朝鲜日期:1951 年 6 月。
三枚军功章背后的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征海外作战75周年前夕,湖北日报全体记者来到孝感市应城镇城中街月园社区,采访92岁的抗美援韩老战士宋士祥。
“我立了三项小功,受过三次伤,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淡淡地说,但当提到抗美援朝战争时,这位三枚军功章的老兵立刻站起来,热情洋溢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是与军队的战斗。
一根木棍夹住溃烂的伤口,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宋士祥出生于1933年4月,1951年3月从家乡应城应征入伍,同年6月调到志愿军第68军203师,转战部队前线。宋世祥率军进入朝鲜,立即转战朝鲜战场东线。在抗击美军秋季攻势的战斗中,宋世祥腿部被炮弹炸伤。他忍着剧痛,包扎伤口,继续参加战斗。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战斗中,他腿上的伤口又肿又痒。炮弹没有造成骨头损伤,但浅表伤口在恶劣的环境下反复渗血、结痂。当疼痛和瘙痒难以忍受时,表皮被刺破用木棍将渗出的脓血排干,使痂再次结痂。这次受伤在他的腿中间留下了一道坚硬的黑色疤痕。
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北汉江以东与朝鲜人民军会师,死伤敌军7.9万余名,俘虏敌军7.9万余名,迫使美国重返谈判桌。战斗结束后,18岁的宋世祥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奖牌。
战斗取得了胜利,但我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宋世祥介绍,随他前往朝鲜的英城市100多名同志,有很多人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最令宋世祥难忘的是邻村同志李桃源。他看到这位战友浑身是血,被担架抬下了山。更可悲的是,李桃源在下山时再次被敌方炸弹击中,留下了无数人。o 身体在后面。 “与那些死去的战友相比,我的伤痕意味着什么?”宋世祥说道。
他率领11名战士坚守阵地,但脸部被弹片击伤。
1952年,宋世祥率领的第68军转入防御作战。他被任命为班长,带领11名战士日夜坚守在上安岭前线。
在此期间,他们不仅要与敌人战斗,还要争分夺秒地挖掘地道以保护自己。
“当时条件艰苦,挖地道只能靠钳子、锤子。”宋世祥用手指着说。隧道是深挖到山腰的。地面和岩石坚硬,工具简陋。为了保存炸药并避免暴露目标,士兵有时不得不徒手一块一块地挖掘。一米一米地前进是非常困难的。
宋世祥告诉记者,最不愉快的事情是长期驻守坑道的士兵们不是饥饿,而是缺水。有一天,一名士兵试图下峡谷为他的同伴找水。当他从隧道出来的那一刻,他就被弹丸击中,再也没有醒来。在这场拉锯战中,宋世祥的面部被敌人的弹片击伤,但他和战友们就这样坚持了下来。他们顽强拼搏,坚决捍卫了572.4和949.2高地。
战斗结束后,宋士祥所在班级获得集体嘉奖,他本人荣获入朝以来第二枚三等功勋章。
潜入敌方领土,携带数百公斤的重量行走数百公里。
1953年7月,宋士祥率领的第68军参加了朝鲜战场上著名的金城战役。真城战役,又称真城反击战,是抗击美国侵略战争的最后一战。支援朝鲜,是志愿军转战野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此时,宋世祥已经晋升为侦察排排长。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必须带着干货、弹药和枪械通宵行军。宋世祥身材瘦小,平时背着100多公斤的重物,在山路上行走100多里。到达后,他迅速伪装,趁着黑暗潜入敌人阵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天亮后,仔细观察敌方阵地地形,探测火力点位置和军事目标分布,在夜色掩护下返回己方部队。
神州之战历时15天,歼敌5万余人,收复领土160多平方公里。攻入敌营的宋士祥在战斗中被手榴弹炸伤左大腿。他的皮肉飞散,露出髋骨。这是朝鲜参战三年来他第三次受伤,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战斗结束后,宋士祥因进入朝鲜而获得了特瓦克斯军事奖章。
仇宜人今年89岁。出生日期:1936 年 2 月。加入朝鲜日期:1955 年 3 月。
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我穿着衣服睡觉,为战争做好准备。
“当我们进入朝鲜时,我们已经签署了停战协议,但我们仍处于战斗准备的第一阶段。在朝鲜,你可以穿着衣服睡觉六个月,士兵们睡在坦克下面,盖上防水布。” 60多年过去了,老志愿军志愿者周义仁仍然记得他再次抵抗美国侵略和支援韩国的经历。
近日,89岁的周以仁在武汉军事休闲中心接受了湖北日报记者专访。回顾他的n早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说最难忘的就是在朝鲜度过的三年多的时光。
每天晚上都在 duro 工作,每年修理 700 辆坦克和火炮。
周以仁先生,1936年2月出生,浙江省绍兴市人。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党和国家要求全国青年积极申请参军。 1951年7月16日,15岁的周以仁响应号召参军。曾就读于华东装甲兵青训部、北京第一装甲学校。
“1955年3月30日,所属第207坦克自行火炮团接到上级命令,渡过鸭绿江,进驻朝鲜兴业县。第1集团军第2师抵御美国侵略,支援朝鲜。”周宜仁说,该坦克部队于当天秘密进入朝鲜。主要是为了防止美国突破边境。停战协定。刚抵达朝鲜驻军时,仇毅仁所在的团正处于第一阶段战备状态。每晚每个人都穿戴整齐,做好战斗准备。这种情况持续了六个多月,他一直没有忘记。
1956年,战备相对稳定,军队恢复日常训练。周以仁担任修理连副维修排长,与战友们一起负责全团坦克、自行火炮的维修保养工作。
“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坦克进行维护,出现问题就尽快修复。每年我们维修维护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00辆。”周毅仁说。周以人因创新半机械化维修工作流程和发明六种创新工具而荣获志愿坦克兵司令部三级荣誉勋章。分开很困难,他们花了一个多小时才走了不到3公里。
周毅仁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而受到表彰,1958年9月从朝鲜撤离回国时,被选为军事代表,受到朝鲜最高领导人的接见。仇毅人对于撤军回国的记忆是准确的,甚至可以精确到“时间”。
“9月26日下午五点左右,我部队全体官兵聚集在军营大运动场上,带去了17个厨房准备的食物,和营里所有村民一起吃晚饭。大家席地而坐,村民们也带着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告别了两个小时。”周以仁说,在那位妈妈的陪伴下,不少村民流下了眼泪,不肯离开。那天晚上他无法入睡。
上午 8:00 左右9月27日,全团开始拉。告别音乐在预备军军营中回响。几乎全村人都跑向村长,跑到路两边,喊着口号,挥舞着小旗子,哭着。许多村民紧紧握住志愿者的手,拿出煮熟的鸡蛋放进士兵的袋子里。告别的人群让球队难以前进。 “距离不到3公里,我们走了一个小时20分钟,中间堵车,两边都是人,大家手拉手哭。”
9月28日一早,周宜仁在返回朝鲜沙里院站的火车上,在锣鼓声和告别鼓声中醒来。当他下到站台观看时,两名戴着红领巾的朝鲜小孩向他打招呼,并送给了他红领巾。他很感动,立刻拥抱了他们。这一幕被记者拍了下来,并成为终生难忘的回忆。确保周以仁。
英勇作战的周以仁,继任连长、训练参谋、训练科副科长、副团长、团长。 1983年1月任武汉军区装甲兵副参谋长。 1984年11月任武汉军区司令部军事研究室副研究员至1990年12月退休。
“从参军到参加抗美援朝,我的一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跟党走’。”听党的话,是的,显摆,人生无悔。回顾自己的军旅生涯,周以仁表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风浪如何猛烈,他都将坚定不移地跟党走。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
方德旭,90岁出生日期:1935年10月加入朝鲜之日:1953 年 10 月
上冰,躺雪,日夜守护北纬38度
10月25日是老兵方德旭90岁生日。从某种意义上说,方德旭与抗美援朝的人们一起获得了特殊的人生经历。
“渡过鸭绿江的前一天,我刚刚庆祝完18岁生日,刚刚结束了我的成人礼。”这位在38号线驻扎了240多天、最近一次驻扎在38号线的志愿炮兵侦察兵说。
未通知家人就进入法庭
1953年10月26日,房德旭响应人民号召,自愿加入中国公民。他率军炮兵部队渡过鸭绿江,轮流执行任务。此前,中国和朝鲜已与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签署停火协议。由于战局的变化,急需像方德旭这样的新型知识分子需要执行敌方侦察任务,持续监视北纬38度线以外敌军的一切动向,防止敌方骚扰和挑衅。
“抗击美国侵略、支持韩国、保卫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房德旭告诉湖北日报记者,他没有告诉家人自己进入朝鲜的事情,因为他急于出国,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去哪里。到达朝鲜一周后,给家乡写了一封信。收到信的他年迈的母亲回应说,她有点担心,但支持他的行动,并要求他确保自己的安全。
经过三年的战争,朝鲜已是满目疮痍。被炮弹摧毁的房屋和巨大的弹坑随处可见。年轻的邦德旭暗暗决定保存战争成果,抵抗美国的侵略,帮助朝鲜,让中国和朝鲜人们将不再受到炮击的伤害。
冻伤的后果持续存在
方德旭调到炮兵司令部第3师第12团任研究员。经过三个月的侦察技术强化训练后,他被派往朝鲜平壤附近华龙峰的军事哨所。华龙峰是高灵山的斜坡,高灵山是一座矗立在朝鲜半岛中部的小山。保护华龙峰,就是保护高丽山。如果保护高丽山,那么美军唯一可以渗透的平康河谷就不会被渗透。 1954年2月至1955年9月,方德旭和5名战友日以继夜地执行侦察任务,连续240多天,躺在雪地里,冒着寒风,保卫半岛和平。
方德旭说,北纬38度附近有很多铁丝网和高墙。所以双方的士兵都戒备森严,监视小组每时每刻都在监视对方。 38号公路上,每隔50米立起一根木桩,上面写着“中国”、“美国”、“朝鲜”三个字。双方同意跑道每边长2公里。穿过非军事区。
“冬天风很大,直接吹到军装上,但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房德旭说,当时虽然已经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敌人非常暴力,而且是在夜间。他说他们经常骚扰他们并向他们发射炮弹。为了防止间谍越境骚扰,他和同伴连夜前往哨所执行任务。有时候,他太多了,我梦见自己清理了地上的积雪,躺在斗篷下的地上,睡了一会儿。在气温低至-18摄氏度的冬季环境下,整个炮兵侦察兵除一名同志外,房德旭等五名侦察兵均被冻伤。回到日本后,他在军医院接受了疝气手术。方德旭的双手还因冻伤而瑟瑟发抖。
和韩国人睡在同一个罐子里
1954年9月,方德瑞接到新任务:奉命检查朝鲜中坪里至元山的路况,为志愿军炮兵部队的反登陆行动做准备。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朝鲜人民。我之前驻扎的华龙峰地区位于前线,遭到严重轰炸,基本上没有地方可以住人。”这次,方德旭和同伴在翻译的陪同下入住了朝鲜朋友家,并表示感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热情。
“我们把我们带到朝鲜的干粮和罐头食品给了他们。同志们,我们同吃同住。他们对我们非常友善,每顿饭都给我们额外的食物。晚上,我们都睡在一个炕上。”方德旭说,朝鲜当地的炕很大,盖满了整个家,我们住在一起,感觉就像一家人。
1955年春节,方德旭部队奉命转移防御,同年3月乘火车渡过图们江回国。回国后,方德旭在解放军南京炮兵学校学习三年,后历任排长、训练参谋、武汉警备区训练主任、江岸区人民武装部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两次荣获三等功,获奖无数。 1983年6月,房德旭被任命为武汉军分区参谋长,直至1990年12月退休。
“我驻扎的240多天朝鲜的38号线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他们教会我,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忍受。“坚持下去,克服困难,只要依靠强大的祖国、党和人民,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邦德旭说。